918博天堂
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新闻 > 圈里圈外 >

刘玉满:奶业发达国家奶源生产模式与我国奶源建设

发布时间:2016-03-25 来源:荷斯坦奶牛


    当前的全国奶业形势

    奶牛养殖业陷入低迷
    从2010年观察至今,2013年之前奶价每年都略有提高,2014年初,牛奶价格出现了下降趋势,2015年开始持续下降,而奶农养殖成本却一再提高,到目前为止饲养成本都居高不下。

    城乡居民乳品消费低迷
    据调查,2007年牛奶人均消费曾经高达16公斤,近17公斤。而从鲜奶消费数据中我们发现近两年的鲜奶消费持下降趋势,目前消费水平为13~14公斤。城市的消费水平在逐渐降低,农村每年增长的速度也非常缓慢,到2014年农村消费水平大约是6公斤,鲜奶的整体消费是由国家统计局采集的,而这样的缓慢增长,造成了整个消费市场的低迷。

    乳制品加工陷入低迷时期
2014年全国液态奶产量2,400万吨
2014年全国干乳制品产量251.70万吨
2014年全国奶粉产量151万吨
    加工业实际上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宏观消费的数据,从上图可以看出整个加工业,液态奶方面在逐年的提高,但是整个乳制品,实际上呈现下降趋势,总体来讲,乳制品近几年也是停滞不前的状态,这也反映了我们整个全国的宏观消费水平,消费水平直接影响奶业的兴衰。

    乳制品零售市场陷入低迷

    一个零售网点监测数据:
    ◆2014年乳制品总销售额和总销售量较2013年分别下降7.4%和35.7%。
    ◆2014年常温、发酵和冷藏三个品类的进口价格降幅分别为49.4%,46.2%和19.5%,直接导致进口奶需求显著增加。

    黑龙江的一个大型超市零售网点监测数据表示,2014年与2013年相比整个销售量和销售总额都在下降,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消费低迷呢,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,一个是三鹿氰胺事件之后,消费者的信心恢复的非常缓慢,大家处于不敢放心购买的阶段。另一方面是牛奶终端产品的零售价格过高,有相当一部分人想喝但喝不起牛奶。很多人出国后发现国外牛奶的价格比矿泉水还便宜。我们也做了一下调研,国外的生鲜奶的收购价格和液态奶的零售价格是1:2,最高到1:2.5左右的水平,而国内普通是3~5倍,最高达到5~6倍。生鲜奶收购价格和终端的零售价格也能相差5倍,这样与发达国家确实无法相比。

    所以这也是抑制消费的原因之一,牛奶在中国属于特殊的商品,它基本改变了普通食物的属性,被塑造成了高端的消费品,这对中国奶业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,将来这种影响将会越来越大。
国际贸易对奶业的影响
乳制品进口增长量
国内奶价缺乏国际竞争力
 
    由于国内进口牛奶越来越多,跟去年同期相比,今年各种奶粉、液态奶的生产有所下降,而前几年的生产基本保持在10万吨的水平。近几年液态奶生产大幅度的增长,对于高端奶的影响非常大。其次,2014年国际原料奶价格持续走低目前基本稳定在3.5元的水平,而国内奶价缺乏国际竞争力。

    发达国家的奶牛养殖模式

    家庭牧场与种养一体化的养殖模式
    国外发达国家的模式基本上是家庭牧场,种养一体化的模式,都是以家庭牧场为基础的。

    荷兰海牙家庭牧场 饲养规模:58头成乳牛;土地规模:32公顷 ;平均单产:8.5吨。荷兰跟其他国家的养殖模式不一样,荷兰是属于舍室和放牧相结合的模式,就是白天好的季节可以出去放牧,晚上回到牛舍。这种牛场多数都有自己的土地,养殖所需的饲料也基本是自己种植的。

    美国威斯康星州大牧场 饲养规模:1100头泌乳牛;种植玉米:360公顷;种植苜蓿240公顷;种植大豆:13公顷。这是美国威斯康星州的一个较大型的牧场,这个牧场自有土地,并种植了玉米、大豆、苜蓿等,所有牧场需要的饲料,在这个牧场都会自己种植。而威斯康星州雨季较少不适合种植干草,所以他们会选择玉米青贮,这也是个降低饲养成本的方法。

    日本北海道的家庭牧场 饲养规模:34头泌乳牛;土地规模:31公顷;平均单产:11.7吨。日本是一个土地稀缺的国家,但也会采用种养结合的模式。此牧场牛舍是圈养模式,玉米青贮也做的非常好,牧草种植养殖水平都比较不错。

    新西兰南岛家庭农场 饲养规模:500头泌乳牛;土地规模:275公顷;平均单产:420公斤。新西兰南岛的牧场以家庭牧场为主,而南岛的养殖规模相比北岛要大些。此牧场有自己的土地,并且是人工牧草。说到这里不由的提到新西兰的天然牧草,我认为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概念,他们其实也是需要施肥、灌溉的,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零成本。他们是黑麦草和白三叶混播,这样的播种方式,比国内的养殖成本要低。

    所以,发达国家的养殖模式,实际上一个就是家庭牧场模式,不管大规模、小规模,基本上都是家庭牧场,并结合种养模式,这是我们所需要借鉴的地方。

    发达国家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历程
    目前中国奶业正处于转型时期,如何发展大规模牧场,淘汰散养户,走向规模化养殖道路,我认为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。国内的发展脚步很快,属于跨越式发展,但以邻国日本举例,他们60年代初,也属于散养水平,平均是3头左右的规模,2012年的时候,平均到了70头左右的规模,当时200~300头的牧场已经属于日本的大牧场,大部分牧场还是50~80头的规模,并牧场数量庞大。但是从整个发展中来讲是非常缓慢的。它们的发展是有经过的,并不是从散养一下子跳到现在的规模中。

    发达国家规模化养殖经验小结

    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规模化养殖
    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规模化养殖,为什么发达国家会走家庭牧场这条路线呢?我认为有一方面值得我们深思,就是成本问题也是我们说的环境问题,这可能是发达国家没有扩大的主因。比如,我之前去的一个荷兰牧场,60年多年前是9头奶牛的规模,目前只增加到76头奶牛的规模。了解了亚洲、欧洲,我们再回顾下美国。其实国内好多牧场的经营方式都是像美国学习的,他们以家庭式牧场为主,然后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,种养一体化的规模化养殖,规模化养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并不是中国的跨越式发展,跨越式虽然进步的很快,但也会暴露很多弊端。
我国不同养殖规模吨成本收益分析
    上图的统计中把养殖规模分为了散户、小规模、中规模、大规模几个类别,我们发现了几个规律,生鲜奶的售价,按照每吨的售价,规模高的牧场价格就高,总成本也高,而在利润方面则是散户或小规模牧场取胜。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的养殖模式,但这并不代表我支持散户这种模式,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关注小规模养殖发展家庭牧场这种道路,规模越小,实际上成本才能够有效控制,才具备竞争力,这也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。我认为不能一贯的说规模,规模越大,实际养殖成本越高,成本利润相对较低。

    除此之外,中国大规模养殖管理人才奇缺,尤其是养殖业的领导。我认为不能种养分离,但我国不论是大规模、小规模还是散户其实都是种养分离的状态,不像国外发达国家那样种养一体化,而这种影响除了是饲料价格外,对于环境风险、污染风险也是非常大的。

    发达国家的奶源生产组织模式

    欧美模式:产加销合作社模式
    欧美模式基本采用合作社为主的模式,就是奶农成立合作社,合作社代加工,意思就是说奶农把牛奶交给合作社,然后由合作社加工、销售。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奶农通过合作社的平台,与企业融为一体,并且从中分红得到利益,形势好的时候大家一起挣钱,形势差的时候大家分担风险,通过合作社的平台提供一体化的链条,而奶源配置,价格制定都是合作社说的算,合作社的本质也就是这些奶农们。

    日本模式:奶农合作社与 乳企合作模式
    日本的模式与欧美的模式不一样,欧美是产加销,通过合作社产加销一体化。而日本是生产性,虽然也有合作社但是是生产性合作社,合作社分几个级别,一是基层合作社,二是指定团体相当于一个区域性的合作社,日本现在有十家指定团体,团体上面就是中央,相当于合作社联盟。在日本叫农业协同组合,这是三级组织,这个组织是真正发挥职能的,在指定团体区域性合作社方面,在整个奶源的配置,奶源的价格和形成价格的过程当中,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,乳品企业的鲜奶都是通过团体来配给的。日本通过团体给分配,牛奶生产出来以后,企业是不能随便到农户或者到哪个合作社去收奶,都是由指定团体进行分配,哪个区域由哪个团体来配给乳品加工商,这是日本的一个特点。

    日本最重要的特点是合作社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,整个团体通过合作社体制来保障奶农的利益,而日本奶业的价额,就是机制+乳品企业+指定的团体并加上政府,由三家每年定期进行协商完成的。日本的政府为了保证奶农至少要做保本经营,亏损的部分由政府进行补贴。

    新西兰模式:奶农股东化模式
    新西兰模式的运行机制与欧美不太一样,它是奶农辅助化的模式,所有的奶农需要入股,成为股东,然后按股份来收购牛奶,而恒天然则是新西兰最大的乳品加工企业,它控制了新西兰纯天然生鲜奶90%的奶源,其他公司只能共同分享10%,所以恒天然的模式基本上就是新西兰的养殖模式,实际也是奶农跟乳品企业的一个利益共同体,奶农跟企业都需要共担利益风险。

    发达国家奶源生产组织模式小结
    主体上发达国家有三种不同的模式,每个国家根据国情不一样,决定自己的发展模式,虽然模式不同,但目标相同,他们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,就是奶农和乳品加工企业,他们之间是有利益分享的,而中国在这方面则需要努力。

    奶源组织的本质就是保障奶农的利益,是保护了生产者的利益,包括养殖环节,各种大规模、小规模牧场的共同利益。而中国的养殖模式是三足鼎立,奶农、奶站、合作社、乳品企业,大家都没有在一个利益分享机制里面。我个人认为,新西兰的模式我们可以借鉴参考,让奶农的入股,包括种地有土地的农民入股,大家共同分享行业发展的好处,可能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。

    我国可持续奶源建设的对策建议

    打造奶源生产与加工的共生模式
    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的模式,就是大家都互利互惠,风险共担,要打造这样一个模式,首先要把握好基础的养殖业,关注奶农的养殖、饲料、设备、成本等等环节,如果奶农都不愿意养牛了,其他的一切也都免谈了。

 
    养牛人对其他业主的经济贡献
    我认为真正的增值环节,实际上在产业链的下游,在加工环节、营销环节。像发达国家,比如日本、新西兰、欧美的模式也好,他们增值环节的红利是能够分享到的,但中国是分享不到的,这是中国奶业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,如果大家在养殖环节都不赚钱了,那我们的奶业怎么能够可持续呢,这就提到了,中国奶业能不能可持续,关键在于养牛人能不能得到平等的待遇,有没有分享到下游环节的增值这些好处。

    另外养殖环节与加工环节或者其他的环节,风险没有形成共担机制。现在供应商,包括加工企业,都可以把养殖这种金融风险、养殖风险、加工风险、市场风险和其他各种风险,转嫁给养殖环节,而养殖环节是没有“退路”的,所以这也是可持续的不利因素。

    建立共生的发展机制
    我认为中国奶业要建立一个共生的发展机制,实际上这个机制就是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,一是要解决利益分享的问题,二是解决风险共担的问题,也就是养殖环节与下游的环节要达成共识,我们的产业才能可持续发展。

918博天堂